發布時間:2023-03-22 14:50
泉州市德化縣醫院實施首例冠脈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
近日泉州市德化縣醫院心內科藍文聰主任及其團隊成功為1名急性心梗患者實施“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術“,該項心臟介入前沿技術的順利開展,標志著我院冠心病介入治療再上新臺階,給廣大心血管患者帶來了福音。
女性患者,49歲,突發暈厥急診我院,經診斷為: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、2型糖尿病。導入造影導管行冠狀動脈造影示:冠狀動脈分布呈左冠優勢型,LM未見明顯狹窄,血流TIMI3級;LAD全程多發斑塊,中段狹窄約60%,遠端狹窄約50%,D1未見明顯狹窄,血流TIMI3級;LCX未見明顯狹窄,血流TIMI3級,RCA近端狹窄約50%,中段發出圓錐支后完全閉塞,血流TIMI0級,急診開通血管并充分擴張,殘余狹窄仍然嚴重。在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時,其了解得知臨床有一種新型的可吸收支架,植入體內后支架能完全被降解和吸收,希望能用這種新型的支架進行手術治療。由于生物可吸收支架有著嚴格的適應癥,因此經過嚴格篩選評估,最終對患者進行了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術。支架植入術前經過充分預擴張,按照規范的可吸收支架操作流程,快速送入可吸收支架到病變部位,精準定位后14個大氣壓釋放,生物可吸收支架后擴球囊擴張。充分球囊后擴張,以保證支架貼壁良好,血流速度正常,造影完美,手術順利結束。
(圖為右冠病變術前影像)
(圖為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術后影像)
據藍文聰主任介紹,目前心臟介入所用的支架99%以上是金屬藥物洗脫支架,置入后需長期服藥,并且支架要一直只保留在體內。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,生物可吸收支架(BRS)彌補了金屬藥物支架的不足,它不僅能對狹窄的血管進行有效的物理支撐,又能釋放出藥物防止血管再狹窄,更主要的是支架本身還能逐漸被人體組織吸收、降解,恢復靶血管的生物性,達到冠脈介入治療真正的“微創、無痕”的預期效果,因此被譽為心臟介入治療的“第四次革命”。然而,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手術要求高,僅在為數不多、有較豐富經驗的中心開展,因為其除對術者經驗、水平要求較高外,對患者自身條件要求也高,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均可應用,其適應癥范圍主要包括:穩定性冠心病或中低危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、參考血管直徑2.75~3.75 mm之間的病變、預擴張效果滿意的無鈣化或輕度鈣化病變、分支血管直徑不超過2.0 mm的分叉病變、長度≤20 mm的病變;而對于冠脈血管彈性差、有嚴重鈣化病變、多支血管彌漫性病變、高度迂曲病變、左主干及分叉病變的患者,目前仍然建議植入金屬藥物洗脫支架。